返回

《海鸥教授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海鸥教授 十一(第3/4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乐时光,脑子里想起了二三十年前的许多往事。

    刚出国那会,每次回国都要买许多东西,特别是电器产品。

    当时国家规定每个人可以带八大件,算是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特别优惠,只能在北京上海的指定留学人员服务部地点购买提货。

    有次丁一买了电器出门,几个搬运工抢着用三轮车搬运他的东西到火车站,丁一告诉他们服务部有专车送到火车站,结果招来搬运工破口大骂,扬言要砸他的东西。

    当他将东西终于运回了家,楼上楼下隔壁左右邻居都拥挤到他家狭小的空间里来看稀奇,丁一只得一一示范彩电,音响,录放机。

    他为大家放了一盘从美国带来的邓丽君的唱歌录像带,那绵绵之音从音响里缓缓输出,穿着暴露的邓丽君在彩电里轻歌曼舞,脉脉含情,勾人魂魄,看得所有的人都悄无声息,瞪大了眼静静聆听,完了啧啧连声,无一不为邓丽君倾倒,向往国外的文化生活。

    有人小声地问这位美人是谁,太封资修,像个妖精。

    丁一告诉她是邓丽君,大家都摇摇头说不认识。

    丁一说是一位台湾的歌星,结果大家一听吓坏了,马上一哄而散,这里有敌特情况,那时听美国之音都是不允许的,结果引来了居委会的人。

    来人满脸警惕,背着手两眼盯着录音机问丁一是不是台湾派来的特务,丁一好笑说不是。

    那为什幺播放台湾的反动音乐,来人表情严肃,让丁一拿出相关证件装模作样地检查。

    结果他指着中国护照上的英文说这是不是密电码,搞得丁一哭笑不得,向他解释是中国护照。

    那时中国什幺都没有,所以大家都从国外往中国带东西,谁家里要是有人在国外,那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。

    后来中国慢慢发达了,合资独资企业遍地开花,生产的东西多且便宜,于是回国的人都像大款,挥金如土,从中国往美国带东西,买东西不太考虑价钱。

    丁一每次回国都要买一双皮鞋,一瓶茅台或泸州老窖。

    有一次还买了一台cvd卡拉ok录放机回美国,供朋友和同事娱乐。

    不成想随着生活的慢慢富裕,中国物价步步升高,一直到现在又反过来了,从新回到从国外带东西回中国的时代,却是因为中国的东西太贵,钱太多。

    这一个循环,也不过只用了短短三十来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丁一脑子里把时光捋了一遍,不知不觉转到卖皮鞋的地方,小巧的装饰灯将放在货架上的一双双式样新颖的皮鞋照得铮亮,各个厂家的产品争奇斗艳,国内的国外的,花样繁多,一般标价都在千元以上。

    丁一特地找到自己脚上穿的一双意大利皮鞋,标价四千多元人民币。

    丁一正看得发怔,一个个子纤巧的服务小姐走过来热情推销,花言巧语,肢体语言丰富,百般纠缠。

    丁一无法脱身,只好指着脚说:“我脚上就是穿的这种鞋,在美国买不过一百美元左右。

    ”小姐于是不再纠缠,怏怏离去。

    丁一听许多到过中国的朋友说,他们的亲戚告诉他们,如果那些外国货是真的,买了也就算了,图个品位,问题是许多是假货,山寨产品。

    他看看手表,还有点时间,决定不买东西做些无谓的徒劳,还不如到外面去转转。

    出了商店的门,丁一要了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去黄鹤楼。

    在武昌桥头下面丁一下了车。

    抬头看去,满眼都是店铺林立,繁华地带,车水马龙。

    在美国清净惯了,丁一已经不太习惯这人满为患嘈杂的感觉。

    路边的桥墩上有一行小字写着《黄鹤楼故址》。

    一九五七年为了修建长江大桥,苏联专家建议大桥从黄鹤楼故址通过,因为这里是两岸直线距离最短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的同龄人中,有许多人的名字叫大桥,就像美国许多人叫汤姆、琳达一样多。

    丁一循着水磨石的阶梯拾级而上,阶梯两旁布满了小摊,摊贩们向他吆喝着兜售东西,喧闹不堪。

    丁一像跳舞一样在其间穿行。

    他到了巍峨的黄鹤楼前买门票进入。

    这里游人很多,花坛密布,苍松翠柏。

    抬头望,一派琉璃黄瓦,朱红飞檐,雕梁画栋,让丁一的心情一下子开朗了不少。

    只是这座八十年代修建的建筑陈旧了许多,有点像个身着旧装没有洗脸的美人。

    他随着

-->>(第3/4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