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《海鸥教授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海鸥教授 十四(第1/4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十四

    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,丁一开车到学校去上班。

    夜里刚刚下过一场雨,路面上有点打滑。

    一路蓝天白云,树木房屋涤净,丁一极目望去,心情舒坦无比。

    他脑子里此时又出现了中国灰蒙蒙的天空。

    正在感叹美国和中国有太大的不同,电台播音员就开始播送一则关于中国的新闻,讲的是关于北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大气重度污染的事情。

    报道说,北京地区的pm2.5达到了750,超过了正常范围40多倍。

    中国正在为自己的领导层决策失误付出沉重代价,殃及子孙。

    几年以前广播里很少播放中国的消息,美国人对神秘的红色东方古国不关心。

    当时在美国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,问中国的首都在哪里,结果大多数人回答是上海。

    丁一觉得这个答案很好玩,可以理解,因为许多年以前自己在中国上英语课时也闹过同样的笑话。

    当美国外教老师问中国学生美国的首都在哪里时,全体中国学生十分肯定地回答是纽约。

    这个答案让美国老师笑得差点晕了过去,中国学生却还不知所以然。

    随着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,这里的人们一下子对中国关心起来,但明显带有偏见。

    那个人权劣迹累累的红色国度让所有的西方人都亢奋和猜忌,于是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特别是藏独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到处阻拦中国奥运的圣火传递,每天都有连篇累牍的报道。

    连系里的秘书都来问为何中国一直霸占着西藏,不给藏民人权。

    当时丁一和其它大陆来的华裔心里愤愤不平,知道西方不愿看到东方的崛起,于是扯了条幅上街支持北京奥运。

    当看到美丽的残疾女孩金晶舍身救护火炬不让藏独分子抢走时,大家都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后来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,美国的新闻界慢慢向正面转移,内容变得客观起来,因为中国的gdp一个一个超过了世界强国,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发展是硬道理。

    现在每天上下班或多或少都能从广播里听到关于中国的报道,有时一天一个小专题,介绍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。

    美国的同事们每每为中国的奇迹惊讶,向丁一打听更多有关中国的事情。

    丁一告诉他们,自己知道的其实不比他们多多少。

    让丁一呕心的是中国那边不太争气,不断地制造负面新闻,奶粉事件,毒药事件,地沟油事件,然后大气污染,没完没了,为了赚钱不择手段,所有的道德底线都可以突破,环境和伦理方面全面污染。

    这些事情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,让自己介绍起中国来不那幺硬气。

    偏偏有些人不思进取,还编了顺口溜说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,中国好脏好累好快活,让人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当然层出不穷的贪官和卷款潜逃事件,更是让丁一心中不爽。

    这里的华人都对中国的富裕心有忌惮,好像所有有钱人都是发的不义之财,眉毛胡子一把抓,通通归于贪官污吏一类。

    有时丁一想,中国富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,为何人富了就非得不仁不义。

    把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,道德风尚也搞好,做一个富有且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,该多好。

    正听着新闻,丁一眼前突然一亮,有辆印有中文“北京奔驰”标志的黑色铮亮高级轿车从车旁疾驰超过,里面是一对昨天在中餐馆见过的男女年轻学生。

    显然这辆车子是从中国运来的,显示了车主的财富。

    昨天睡觉前,月琴告诉他他们高档小区里前几天搬进来了一对年轻中国夫妇,刚到这里来上学,一次性付款买房,满街的美国邻居作为奇谈。

    夫妇俩感叹了一番蹉跎岁月,当年他们读书时和人合租了一间地下室,常常吃方便面。

    丁一到了学校。

    他先到系办公室取了邮件,和大小秘书们打过招呼。

    和善圆胖的秘书简妮见丁一回来了,拉着他讲话,问了许多关于中国的话题。

    她告诉丁一自己的儿子要到中国去学习一个学期,如果有空自己也想去旅游。

    回到自己的办公室,丁一处理了许多电子邮件和电话录音。

    有一个是nih让他去studysection当评委兼chairman的询问通知,另外还有几个杂志邀请他审稿。

-->>(第1/4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