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古董商的寻宝之旅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八百二十七章 茶瓶的历史故事(第3/7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盏碎片都在房子地基地下了!

    差点后悔的吐血!

    关系搞好,“新人们”只要挖到老坟就会来电话,只是一开始分不清玩古董的人对“古墓和老坟”之间的概念区别——在会稽地区古董圈子内的一般概念里,清代以下至民国的墓葬算老坟,明代开始往上才算古墓。

    结果不少墓穴中连淤泥沉积才刚刚开始的清代、民国早期墓葬被发现,张楠也会花时间跑一趟。

    然后告诉挖机手,以后这样的老坟就不用重视了,没意思的。

    跑一趟和电话里直接告诉人家这种老坟无用,这打交道的效果不一样的,别人会感觉到尊重。

    难道那些挖机兄弟就不知道,这地上就能看到的老坟是没花头的?

    他们知道,只是很多清代,甚至是民国老坟,这地面上是一点也看不出来,早已埋没地底之下。

    剡县附近以前的墓葬习惯,一般是在山坡上用砖石构筑成n形的墓穴,这是完全或者大半露出地表的墓室,然后再在上头盖上厚实的封土,形成大坟包。

    不过只要墓葬里的墓主后人隔个四五代人的时间,很多坟墓就成了无主坟墓,后人不可查了。加上剡县、新昌地处江南,只要几十年无人上坟、冬至时节不在坟包上加土,这些坟包很快就会随着水土流失、沉降、植被生长而同附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,同时渐渐被人们遗忘。

    有时候挖掘机在丘陵地带的村子附近修个边坡,都会挖出一长溜几座,甚至十几座老坟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下,村子里八九十岁的老人们有时候会说:“一片好像是谁谁谁家祖上的,六七十年前听谁谁谁说起过。”

    那他们的后人呢?

    有时候在,那样可能会有人去给自己家的什么太太祖奶奶、太太舅公什么的上柱香、烧点纸,然后……

    该干嘛干嘛,祭祀一下就行了。

    也有讲究、有钱的人家可能拜托本村或者附近村庄的“材脚先生”(用洋气的说法就是“

-->>(第3/7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