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《海鸥教授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海鸥教授 二(第1/4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(本文纯属虚构,请勿对号入座)

    转机后,丁一在w市机场下了飞机走出通道,人头攒动里有人喊:“丁老师。

    ”以前的学生现在的教授洪涛使劲挥舞着胳膊。

    一见面,洪涛和一个一起来的年轻人将丁一的大包小包都揽在手上。

    洪涛向丁一介绍说这个年轻人是今年刚进校的博士生,想进自己的实验室。

    大家握了手,一起来到停车场。

    洪涛领着丁一来到一辆银灰色的崭新大众小轿车旁,打开车的后舱门,手脚麻利地将丁一的行李都塞了进去。

    洪涛开着车,沿着宽阔的大道奔驰,丁一远看近看一片灰蒙蒙的,沿途的景色看不大真切,让人感到压抑。

    坐在车里,丁一心里有点感慨。

    早年间回国,都是单位派车来接,专门司机,搞得很有地位似的。

    那时洪涛还是一个学生,第一次见到自己战战兢兢。

    他们学校把他推荐给自己进行联合培养,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。

    小伙子勤奋异常,关在实验室不出来,一年多就发了四篇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科研论文。

    在美国做研究生时,他买了一辆二手老爷车,高兴得不行,说到美国一下子就进入了有车族。

    他经常开着车带其他同学或访问学者去超市买菜,有人回国或新生来校,大家都找他帮忙,人气很旺。

    后来大家选他当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。

    看着洪涛漂亮的车,丁一说:“你这新车比我的还高级。

    收入不低呀。

    ”

    “刚买的。

    学校的公车太破,不好意思派出来。

    ”他没提收入的事,大概旁边有学生。

    丁一知道中国教授的灰色收入很多。

    洪涛毕业后想在美国留下来,丁一劝他回国发展。

    结果洪涛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了中国。

    那时回国的人才不多,给了他一个副教授的职位,另外配备了两居室。

    当然这其中丁一的推荐信起了很大的作用,外加洪涛在国外的科研论文质量比国内的同行都高。

    刚回国时,洪涛有点焦头烂额,学校答应的科研经费迟迟不到位,跑断了腿,上边还在推磨,这好像是中国的普遍现象。

    没有办法,洪涛只好回过头来请丁一帮忙,申请科研经费时挂丁一的名,用的是他在国外的科研题目。

    丁一自然不遗余力,把名字挂在洪涛的科研项目上面。

    因为中国的科研水平普遍低下,洪涛很顺利地申请到了两笔经费,一个是青年基金,一个是面上项目。

    要论文有论文,要项目有项目,还时时请丁一到学校做报告,搞得风生水起。

    学校的领导很开心,另眼相看,不到五年,洪涛就被评上了正教授,现在一个人带十几个研究生。

    在国外,丁一也就只有两个研究生,三个博后。

    所以洪涛非常感谢丁一当时坚持不让自己留在美国。

    那时以为丁教授不近人情,现在方觉乃至情至理。

    “丁老师,我已经为您在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安排好了住处,您先休息整理一下。

    六点钟我来接您去吃晚餐。

    ”

    进入了市区,高楼大厦林立,许多正在新建的楼盘一片一片赤裸裸地占满了天空。

    满街机动车辆拥挤鸣按喇叭,电瓶车,自行车和行人各行其是,相穿而行,杂乱有章,居然没有交通事故。

    丁一有点头晕目眩,每次到中国他都有这种感觉。

    以前他嫌中国太破烂,太落后,现在则嫌它太现代,太喧嚣夺目。

    丁一居住在美国一个中等城市里,到处都是花园洋房,空气新鲜,市区也就那幺大一点点,街道清洁,没有那幺多高楼,将空间都让给了蓝天白云。

    每天上下班,随着有序的车流回家,是一种享受。

    到了周末和一帮朋友打太极拳,跑步,心旷神怡,心情愉快。

    中国曾向他提供过许多的工作机会,长江学者,千人计划,院长,董事长,形形色色,他都婉言谢绝。

    这一辈子,丁一只想安安静静地做学问,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学者,一个纯粹的人,在科学的高峰上攀登探索。

    他知道,这一辈子只有在美国才能有条件满

-->>(第1/4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